猪流感即猪流行性感冒,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传播快等特点。虽然该病的死亡率较低,但冬季是其高发多发季节,若治疗不及时或误诊误治,很容易造成扩散传播,并继发或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从而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1 病原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引发,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气温骤变是该病暴发的诱因,一般在天气多变的晚秋、寒冷的冬季以及早春最易发生,流行季节非常明显,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长时间带毒,是猪流感病毒的储存宿主,往往是猪场发病的重要隐患。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虽然该病病死率不高,但由于具有发病急骤、传播快速的特点,往往因防治不及时或误治而造成大范围的扩散,甚至造成地方性流行。由于该类病毒广泛存在于患猪的呼吸道黏膜,随分泌物排出后,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在呼吸上皮细胞内可迅速繁殖,很快就会致病。被感染的猪接着又向外排出病毒,从而形成循环传播,往往在2天~3天内可迅速波及全群,造成大面积的发病。
近年来临床调查表明,由于目前我国猪群中大多存在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隐性感染,而该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且蓝耳病也已有转型趋向,由原来的母猪流产型转为呼吸道肺炎型。因此,当猪群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侵袭时,如控制不及时,很容易继发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加大治疗难度,导致病死率增加。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7天。往往发病突然,短时间内会造成全群感染。病情严重者病初体温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挤堆在一起,不愿活动;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病猪呼吸急促,阵发性咳嗽,鼻孔有清亮或粘性分泌物,有的可见腹式呼吸;个别病猪有肌肉与关节疼痛表现,触摸时敏感,行走无力,同时粪便干结,无尿或尿少,尿液呈深黄色。
病情较轻者,如无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一般都能耐过,多数可于6天-7天后康复。如在发病期间治疗不及时,个别病例会转为慢性并持续咳嗽、消化不良,出现进行性消瘦;还有的易发生继发与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妊娠母猪感染时,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流产、早产,康复后的母猪常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初生仔猪因母猪发病缺奶和受感染,可造成整批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患猪喉、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含有气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肿胀,时而混有血液,肺尖叶和心叶出现硬结,呈紫色,肺间质增宽,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积含纤维素物质的液体。
实验室检查取鼻腔分泌物,培养后做血凝试验,可鉴定其病毒;临床上注意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相鉴别。
4 用药推荐
发病初期3-5天:
富维康1kg/吨+澳解舒1kg/吨+复方阿莫西林1kg/吨,连用5天。
发病中后期(5天后)可用以下方案:
替乐1kg/吨+磺胺六甲1kg/吨+板青颗粒1kg/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