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渐渐散去,口蹄疫疫情的爆发,到现在乳品企业洗牌的开始,奶牛养殖新的担忧又开始了。从个人了解和其他各方面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奶牛的疫情风险将影响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给奶牛场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养殖的风险将会更大,对牛场的持续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所以我们只有做好科学的疫病防控。
奶牛场常见传染病有口蹄疫、布病、结核病、巴氏杆菌、副结核、鼻气管炎、病毒性粘膜病等等。
口蹄疫列为我国一类传染病之首,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腐烂为特征,传染速度快,虽多呈良性经过,但会引发乳房炎、蹄病、使产奶显著下降,最后淘汰,有的可能传染给人,影响食品安全。
布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导致头胎牛在怀孕3-8个月龄时流产,多数引起子宫炎,而产生繁殖障碍;人畜共患,威胁人类健康,影响食品安全;牛场一但发生本病,很难肃清。
结核病以组织器官形成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长期消化不良,消瘦,生产性能显著下降;人畜共患,影响生产性能,影响食品安全。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分急性败血型和肺炎型两种。急性败血型前驱症状不明显,体温突然升高到40-42℃,呼吸困难,鼻带血泡沫,突然死亡。肺炎型干咳,严重时呼吸困难,额下、喉头、颈下常出现水肿,颈、背部皮下出现气肿,常窒息而死。本病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内源性的,病原体在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存在,当遇到严重应激时,突然发病而突然死亡。不良应激有:1、冬季挤奶:奶厅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大。2、季节转换期,主要是冬春和秋冬季节转换。3、运输应激。4、分娩应激。5、牛群密度突然增大,空气流通不畅。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症状及危害。该病主要由牛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如化脓性鼻炎,伴有结膜炎(又称红鼻子病),传染性脓包性外阴阴道炎及龟头包皮炎、脑膜炎为主要特征。可通过产道传染给犊牛,继发巴氏杆菌时、或者遇到严重应激时(如分娩),发病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增加,也可导致孕牛怀孕5-6月龄时流产。
牛病毒性粘膜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死胎和流产,幼犊感染本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慢性牛鼻镜糜烂、齿龈炎、蹄叶炎、趾间皮肤坏死、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感染此病牛,通常在发病7-14天或至康复期,出现严重免疫抑制,继发感染特别严重,使症状复杂化,使死亡率升高。副结核以渐进性消瘦,长期间歇性腹泻,泡沫性腹泻为特征。生产性能明显下降,最终死亡。
具体的防控措施:
1.切断病原传入途径:奶牛场工作人员必须体检合格才能入场,不准饲养犬科、偶蹄动物;员工入场前必须经过消毒才能进场;对外来车辆人员,必须严格消毒;谢绝参观,最好封闭管理;对外来牛只严格检疫隔离后方可入场;不用携带病菌的精液;从封闭式操场进草,防病菌传入。
2.执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对牛舍、运动场、牛槽、粪污沟2-3天消毒一次,产房次次消毒,奶厅班班消毒,犊牛岛天天消毒;进场车辆人员必须严格消毒;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制定科学消毒规程。
3.免疫接种:
口蹄疫:目前有O型、亚Ⅰ型、亚洲A型三种灭活疫苗,严格免疫规程进行;布病:三种疫苗,最好选用保护期长,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小的疫苗;传染性鼻气管炎: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灭活苗免疫期短,不能抵抗强毒攻击,弱毒苗保护效果好,免疫期长,但有可能弱毒变强;病毒性粘膜病:可用灭活苗免疫;巴布杆菌苗:每年接种巴布杆菌氢氧化铅菌苗,但严重应激时(如分娩),保护效果不好。特别注意:注意疫苗质量;免疫后进行抗体检测。
一、卫生消毒规程
1.消毒剂。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应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可选用的消毒剂有:有机碘混合物(碘附)、过氧乙酸、生石灰、氢氧化钠(火碱)、戊二醛、季铵盐类等。
2.消毒方法
(1)喷雾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和进入场区的车辆。
(2)浸液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3)紫外线消毒。对人员入口处常设紫外线灯照射,以起到杀菌效果。
(4)喷撒消毒。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杀死细菌或病毒。
3.消毒制度
(1)环境消毒。牛舍、牛舍周围环境、场区及道路采用澳碘30(1:600稀释)、洁净(1:400稀释)和洁康(1:1000稀释)交替消毒,每周3次。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洁康(1:500)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洁康(1;1000稀释)或2.5%火碱(氢氧化钠),为保证药液的有效,应15天更换一次药液。
(2)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外来参观者进入场区参观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人员通道地面用澳碘30(1:600稀释)消毒。
(3)牛舍消毒。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夏季2周,冬季1月)用高压水枪冲洗牛床,并进行喷雾消毒。
(4)用具消毒。定期(夏季2周,冬季1月)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澳碘30(1:600稀释)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车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5)产房、犊牛舍每牛使用前后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6)带牛环境消毒。定期进行带牛环境消毒(特别是传染病多发季节),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洁康(1:1000稀释)或澳碘30(1:1000)消毒,以减少传染病和蹄病等发生。带牛环境消毒应避免消毒剂污染到牛奶中。
(7)牛体消毒。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降低牛乳的细菌数,保证牛体健康,乳头消毒常用洁乳净(1:5稀释)。
(8)外来车辆的消毒。对进出场内的车辆用洁净(1:400稀释)消毒。
二、定期预防免疫制度
制定和执行适合本场具体情况的疫病防疫程序,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和药物预防,牛群定期进行驱虫。一般牛场进行下列免疫。
1.预防接种
(1)口蹄疫。每年春、秋两季各用同型的口蹄疫弱毒疫苗接种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1~2岁牛1毫升,2岁以上牛2毫升。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
(2)牛布氏杆菌病。牛布氏杆菌19号菌苗,母犊牛5~6月龄接种,免疫期12~14个月;牛型布氏杆菌45/20佐剂菌苗,不论年龄、怀孕与否皆可注射,接种2次,第一次注射后6~12周再注射一次。
(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疫苗犊牛4~6月龄接种,空怀青年母牛在第一次配种前40~60天接种,妊娠母牛在分娩后30天接种,免疫期6个月。怀孕牛不接种。奶牛已注射过该疫苗的牛场,对4月龄以下的犊牛,不接种任何疫苗。
(4)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灭活苗,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妊娠母牛也可以使用,第一次注射后14天应再注射一次;牛病毒性腹泻弱毒苗,犊牛1~6月龄接种,空怀青年母牛在第一次配种前40~60天接种,妊娠母牛在分娩后30天接种,免疫期6个月。
(5牛副流感。牛副流感Ⅲ型疫苗,犊牛于6~8月龄时注射一次。
(6魏氏梭菌病(牛猝死症)。皮下注射5毫升魏氏梭菌灭活苗,免疫期6个月。
2.奶牛的驱虫。驱虫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6~9月份,焦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10月份对牛群进行一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晋查和驱虫工作。或按以下方法预防。
(1)体内寄生虫:
①4~6月龄犊牛用左旋咪唑、芬苯达唑。
②配种前30天用左旋咪唑、芬苯达唑驱虫一次。
③产后20天用复方虫必杀预混剂给予投喂。
(2)体内外寄生虫:
①4~6月龄犊牛用复方虫必杀驱虫一次。
②配种前30天用复方虫必杀驱虫一次。
3.疫病监测。每年春秋两季(5、10月)进行两次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疫,方法按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疫操作规程》进行,检出阳性反应牛应送隔离场或场外屠宰,可疑反应牛隔离复检后按法规处置。在牛群中应定期进行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病毒性腹泻疾病血清学检查。当发现病牛或抗体阳性牛时,应隔离观察,必要时注射疫苗。
三、乳房、蹄部的卫生保健制度
1.经常保持牛舍、牛床、运动场、牛体及乳房的清洁,牛舍、牛床及运动场还应保持平整、干燥、无污物(如砖块、石头、炉渣、废弃塑料袋等)。
2.挤乳时必须用清洁水清洗乳房,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每天牛固定1条毛巾,毛巾要及时清洗、消毒),挤完乳后,必须用消毒药浸泡每个乳头数秒钟,消毒药液选用聚维酮碘(洁乳净)。
3.停乳前10天、3天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反应阳性牛用万乳康给予及时治疗,两次均为阴性反应的牛可施行停乳。
停乳后继续药浴乳头1周,并定时观察乳房的变化。预产期前1周恢复药浴,每日2次。
4.每个月份都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工作。对有临诊表现的乳房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久治不愈的乳牛应及时淘汰,以减少传染来源。
5.每年春、秋季各检查和整蹄一次,对患有肢蹄病的牛要及时治疗。蹄病高发季节,应每周用5%硫酸铜溶液喷洒蹄部2次,以减少蹄病的发生,对蹄病高发牛群要关注整个牛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