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江苏等地出现奶牛流行热疫情,而且已经开始蔓延到南京和安徽省的马鞍山等地。东方澳龙公司奶牛事业部提醒广大奶牛养殖户要密切注视情动态,尽早做好防范准备。因为广东是出现奶牛流行热最早的地方,本人对奶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积累了点经验,现论述如下,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突发高热、流泪、流涎、呼吸迫促、四肢关节障碍、后躯不灵。本病自上世纪的40年代在我国粤江浙一带就有流行的记载,一直被称为牛流行性感冒,1976年在华北等地暴发流行并分离到病原,才改称牛流行热。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役用黄牛,水牛较少发病,以1—8岁牛多发,尤为3—5岁牛发病率高,而老龄牛和犊牛较少发病。传染源是病牛,经吸血昆虫(主要是库蠓和蚊)而传播,因此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夏末秋初、高温炎热时流行。本病发生迅猛、传染力强,短期内可使许多牛感染发病,其传播不受山川河流等自然屏障的影响,可呈现跳跃式蔓延。本病流行还有明显的周期性,从过去的10-12年流行1次,到近些年来6—8年或3—5年流行1次,1970年以后,广东省有些地方的流行周期缩短至1—2年。从我国现记载的6次大流行看,发病率高(14—39.89%),病死率低(0.73—1.80%)。
潜伏期3—7天,最初患牛有恶寒战粟的表现,但不易被注意。发病突然,很快波及全群,令人注目的是体温升高40℃以上,并稽留1-3天,与高热同时还出现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鼻镜干燥,流水样的鼻漏,口角泡沫样流涎及皮温不整、肌肉震颤。呼吸迫促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其呼吸次数显著增加,可达70—110次/分,支气管音粗厉,肺泡音高亢,病牛常发出痛苦的吭吭声(胸型);有些患牛四肢关节浮肿、后肢僵硬、不愿行走、喜卧,强迫行走则跛行(关节型);有些病牛出现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减少或绝,反刍停止,胃肠蠕动停止,粪便在病初秘结后期则出现水样腹泻,尿量减少、色暗褐、混浊,奶牛泌乳量剧减或停乳(消化型),妊娠牛常发生流产、死胎。但多数病例呈现良性经过,病程3-4天。
主要病变见于呼吸道,大多数可见肺充血、水肿和肺间质性气肿。在肺的尖叶、心叶、膈叶前可见暗红色的小叶性肝变区。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肝、肾等实质器官浊肿,真胃、小肠及盲肠呈卡它性、充血或出血变化。
根据以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如有条件的话,可将疑似本病患牛高热期的脱纤血或抗凝血液接种1-3日龄的初生乳鼠并传代,或接种BHK-21细胞单层,当细胞出现CPE后,用中和试验鉴定分离的病毒。如采取病牛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血清中的特异性的抗体。与本病类似的病毒性呼吸道病较多,在现场鉴别诊断时特别要掌握与类症不同处是:本病在8-11月份流行,病健牛不会发生同居感染,有明显地区性,症状除发热、呼吸迫促外,还常出现跛行。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解热消炎、强心利尿、镇静、整肠健胃等措施。为防止脱水,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生理盐水大量输液。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输氧或采取放血疗法。对四肢疼痛、跛行的,可用水杨酸钠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药物,对瘫痪病牛要加强护理,不时翻动位置,防止褥疮发生,可用盐酸士的宁类药物兴奋运动神经。对本病也可用中药进行辩证施治。因病牛常出现咽肌麻痹,治疗时切勿灌药,以免引起异物性肺炎。以下用药方案是临床上效果反映最好的处方:
1、 静脉注射四环素和地塞米松,配合安乃近;
2、 肌肉注射高效米先50 ml
预防:
1、常发地区要做好杀灭吸血昆虫的工作,同时每年进行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可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夏天加强防暑降温工作,消毒剂可用洁净或复方戊二醛。
3、每年4-5月份注射疫苗,出现疫情应做好隔离工作
4、对病牛应加强护理,将牛置于干燥、阴凉的地方,并淋水降温
奶牛流行热是对奶牛生产危害较为严重的动物疫病,对人类及其他动物无害。该病可造成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流产、瘫痪。广大奶牛养殖场(户)要搞好隔离、环境消毒,必要时应采取紧急免疫接种。一旦出现类似的临床病例应及时对症治疗。有需要时应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